经典译著导读:《宗教情感》前言(附文字版)
2022年4月8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文字墨香间品味生命百态,在与主同行的道路中结出信仰的果实。
亲爱的弟兄姊妹,问候大家主内平安!感谢神的恩典,我们再一次相聚在基督教经典译著的分享当中,我们从本期开始要进入到一本新的译著分享之中。
通过上一本基督教经典译著(《圣徒永恒的安息》)的分享,我们对天国的安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天国的安息不仅是基督徒竭力追求的栖息之所,其实天国的安息也是普世之人苦苦寻求的那一份真平安。在我们的身边,人们都愿意用财富、用地位或者是智慧来维护和保守自己的那一份平安——但实际上,这一切都不能给人带来最稳定的结果。但天国的安息却是不受任何外在干扰和影响的稳定因素。
你愿意得这份平安吗?那么就当以信心跟随基督度日。您愿意得这一份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的真平安吗?您就当来寻求基督。只因那安息是不可朽坏的安息,凡寻到这安息的人,内心也必从其中得享极大的满足。天国的安息乃是向世界敞开的,让凡愿意寻求这平安的人,同得上帝的祝福。但最关键之处在于,人只有让自身处在上帝的真理之中,才算寻对了这条得安息的道路。
当然,在信仰中我们不能忽略的就是一颗真实的内心。徒有其表的跟随,虽已踏上成圣的道路,却不能得享这道路的平安,更无法达至那最终永恒的安息。所以呢,真实的跟随、真实的信靠也是人得天国安息的必须。这在我们接下来要分享的这本译著当中被称之为“宗教情感”(religious affections)。
或许这一称谓会让您误以为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是关于宗教狂热的内容,在我们周边并不缺乏这样的人——他会认为宗教情感所指向的,就是导致宗教情绪狂热的根源。其实不然,作者在《宗教情感》这本书当中所谈论的是关于信仰本真,以及真假信仰的表象与实际的相关内容。
作者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清教徒布道家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1703-1758)。
我们首先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本书的前言部分。在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我们先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作者写作的脉络和核心内容的缘起。
宗教与情感
爱德华兹所谈论的是基督教,所面对的是18世纪在美国的复兴运动中,人们以自己的宗教经验作为自我信仰真实性的依据,其中不乏自称有超自然经历的,例如看见从天上来的景象或听到特别的话语,又或者是得着对于未来事情的预言等等。这些两百多年前的事件,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不会太过陌生,就像在世界各地掀起的灵恩运动风潮。这些经验可能给我们带来困惑,但不必预先断定一切都是虚假的;然而,我们在判断宗教经验的真实性时,需要有一定的准绳。爱德华兹认定这离不开宗教的“情感”。他所指的不是突发性宗教经验的狂喜,乃是从内在心灵产生实际改变的结果。没错,《马太福音》7章17节当中也这样告诉我们说:“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
有人习惯于在独处中与上帝亲近,也有一些人习惯于在随时的默想中与上帝亲近,还有一些人习惯于在热心的服事中去经历上帝的带领和帮扶。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会在属于自己的亲近上帝的那一个方式当中,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那么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否出于对上帝的敬畏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无论通过哪一种方式亲近上帝,弟兄姐妹,我们惟独不能忽略的是真实的情感。我们的服事无论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热心,还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生活,这都不是上帝子民所当有的内心。基督徒的服事乃是出于对上帝的渴慕,也是出于蒙恩之后被更新的生命自然而然的一种表达和诉求。换言之,基督徒一切的敬虔都当源自情感,这情感就是与上帝之间的那种亲密的关系。出于这种情感,服事是一种感恩的行动;出于这种情感,祷告也是真实的寻求与上帝面对面;出于这种情感的驱使,基督徒的生命无时不在散发着天国的馨香之气。
当然,一味地强调宗教的情感也不是作者所推崇的,正如他在引言当中自嘲道:“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自相矛盾:一面竭力赞许,一面又竭力追责”。爱德华兹不能接受把基督信仰仅视为流于感觉的表达。因为缺乏真理根基的感觉可以是人给自己的一种自我迷惑,以为某些特别的经验本身就一定是来自于上帝的,结果只是注意这些经验而忽略了真理;甚至以此自夸,而不晓得自己已经掉进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陷阱当中了。
情感与真理
同样的,爱德华兹也不能接受把宗教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的观点。倘若接受这种观点,他认为那便是最大的伪善了。这个问题有时候跟信仰的理性化有关,就是把活的心灵变成抽象的理论,使之与生活完全脱节。
爱德华兹认为,真实的宗教情感是行动的缘起,是构成行为的动力。因为他看到情感不只是感觉而已,乃是一种“意志”的表达,首先是面向真理而愿意开放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只有愿意向真理开放的人,才有被真理改变的可能。心灵的开放与否是一个人的生命能否被改变的先决条件。
那么,弟兄姐妹,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在作者的描述中,他认为只有对真理含有合理的认识,人才可能说服自己的心去接受,并能够寻找到真理的路径,遵行其中。但对于真理的理解,虽然每个人都好像懂得一些,却又不容易给予确实的答案。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真理,不是抽象的观念,乃是“道德完美”的对象。要进一步解释什么是“道德完美”,我们也许可以从反面论述切入问题,提问什么是“邪恶”。纯粹的邪恶在其背后,并没有更终极的因;换言之,为了邪恶而邪恶,这便是真正的邪恶,因为邪恶成了犯罪最终的因。如果有穷人因为饥饿的缘故偷窃食物充饥,我们可以理解他偷窃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解决自我生存的问题;如果偷窃不是因为饥饿,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身手敏捷,这种自我炫耀的动机或许也是可以解释的;又或者是因为曾经被人偷窃,现在自己就要报复在别人的身上,这种扭曲的报复心理也是我们不难明白的。但是,弟兄姐妹,如果偷窃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使他人受伤害而做出这种伤害的行动,这便称之为是“邪恶”。
“道德完美”的真理也有其终极性,在其美善的背后没有更高尚的原因。故此,这里说的道德并非指行为上的表现,而是指本质性的善,而且是有对象性的。当我们落实到至高者上帝的身上,爱德华兹也称之为上帝的圣洁,上帝的圣洁就等同于道德完美。在人世间没有道德完美,所谓的道德完美只有是天上才有,那就是上帝的圣洁。
罪与悔改
正如在面对邪恶时,不用别人的提示,我们就能够直接地感受到邪恶的存在和对其的厌恶之情。同样的,我们作为上帝的造物,也本应能直接辨别出何为圣洁的真理。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状态之中,却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蒙蔽在阻挡着我们,除非有上帝的圣灵把我们蒙蔽的心灵打开,否则便无法认识。那么,这个蒙蔽人的障碍就是“罪”。
当蒙蔽心灵的罪被挪开之后,我们将面对真理的本体,就是圣洁的上帝自己。这个朝着上帝的心灵转向,让人不再以自我为生命的中心,而以上帝为终极的爱慕对象。这爱慕之情不是出于利害关系,乃是对上帝的道德完美的渴慕。在认识上帝的美善的同时,将会看见自我的亏欠,所以这个转向,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悔改”。悔改的行动带来心灵更新的契机,这不是心理作用或者自我的幻想,而是向上帝敞开自己,让上帝的圣灵内住于其中。
爱德华兹所说的罪,最根本的还不是行为的问题,而是处于与圣洁的上帝之间的破坏关系中的心灵状况。而罪的核心问题是在于人不以上帝为上帝的态度,从这种心态产生了自以为是的心灵错觉。在这种错觉中,人看不见自己的问题,也不会自然地认识真理的上帝,就好像以自我为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看见的也绝不会超出自我附近的视野范围。
而悔改就带来一个转化,使人不再只看见自我,乃是得以在圣洁的上帝面前,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看待自我,所以看见的尽都是亏欠。然而,悔改不但是观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心灵,让上帝的圣灵居住在我们的心内。
圣灵内住
圣灵的内住能够改变一个人,是因为圣灵与人心的关系不是偶发性的,而是永久性的。圣灵一旦内住,就成为驱动人生的持久动力。换言之,基督徒从此便有了新的性格,一个按照圣灵的原则而生活的新性情。这里所说的是生命重新整合的过程,上帝催逼人向真理开放,要求人给予回应。上帝的圣灵按照上帝的性情重新塑造人,赐给人新的生命本质。
为了进一步说明偶发性与永久性的分别,我们可以借用一个比喻——如果有一个小孩子去朋友家里玩,他在别人的家里只是一个客人,所以他不需要融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也不需要采纳这个家庭的传统作为自己面对生活的价值取向。但如果他不是去作客,而是被这个家庭领养为儿子,他要成为家庭当中的一个分子,他要久居在这个家庭之中,那便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他在凡事上必须与这个家的生活一致,他需要调整自己与其他家人同步,因为这是个长久的关系,而不是短暂的关系。
既然圣灵的内住是永久性的,既然让人得生命的改变不是暂时性的,那么这个向着上帝更新变化的过程,就可称之为“成为上帝的儿女”。这样一个生命被圣灵更新的人,支配他的情感就是圣洁的情感,而这种圣洁情感则来自于圣灵与人之间的永久性关系。
依靠基督
弟兄姐妹,圣灵的内住与依靠基督的生活两者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当我们将基督作为我们生活的楷模时,是圣灵在人的心灵内给予动力,以基督的榜样塑造人的性情、行事的方式、判断的价值。虽然爱德华兹并没有详细的讨论三位一体的内容,然而在他的字里行间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圣父、圣子与圣灵之间生命的团契关系。在确认圣父为一切美善真理之源的同时,圣子基督显明了圣父的真理内涵,而圣灵则使这内涵活化于人的生命之中。
爱德华兹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了这种关系。他首先将“公义之子”基督比喻为太阳,以公义照明圣徒,这样的照明有改变的能力,让圣徒也在其有限范围内变成公义之子的形象。第二个比喻就是葡萄树的比喻,更加贴切地表达了生命共同体的意思。真葡萄树的汁液所代表的圣灵,并不只是像进入收集液体的容器似的进入圣徒里面,乃是从树的主干(基督)传输至树的枝条(圣徒)当中,于是葡萄树的汁液在树枝之内成了支撑着树枝的生命内容。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见葡萄树与树枝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透过汁液来传输生命,而树枝不再独立于葡萄树主干而存在,乃是成为葡萄树整体中的一分子,是依靠于主干而存活的。这样的关系有助于说明真实宗教情感的产生,不是出于主观善变的感觉,而是根植于圣父为本的三位一体的上帝,有内在于基督的真理特质,有圣灵生命的活力。人心灵的改变是因着分享上帝的生命,然而,这并非说人变成了上帝,乃是按着其心灵的容量与可塑性接受了上帝的模造,成为能够彰显上帝生命特质的位格主体。
新的改变
当爱德华兹提到宗教情感时用了“味觉”的比喻,就是对于上帝的事情有了新的爱好。他用“味觉”形容爱慕之情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因为这里所关切的不是单纯的理性判断,而是从某种生命特质所产生的对爱恶的价值取向,是个存在性的实际。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关联起来看,便可以了解,这是遭受破坏的关系得到修复所引起的一个新的存在的处境。在这种新的关系中,人对于上帝不再是割裂与对立的关系,而是有渴望追求并喜爱的心。
生命的真正改变牵涉爱的改变。人原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无疑是在生命中缺乏了终极的爱慕对象,于是以自己取代了这个终极爱慕对象的位置,产生透过不同形式爱慕自己的自恋关系。爱德华兹明白这种自恋行为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在所谓宗教生活的种种表现中,也可能含有各样的自利动机。所以这个由于关系的修复而带来的爱的改变,也必然产生另一方面的结果,那就是谦卑的态度。这里所说的不是故作谦虚,乃是因为生命改变而对自己的脆弱状况做出的一种合理的评估,晓得人是不能凭着自己的能力胜过自己的,也无从靠自己胜过罪恶。
虽然爱德华兹关注宗教情感,但这并不是说它只停留在情感的表达上,他明白真正的情感必定有所行动,情感与行为是不能分割的,好的行为变成内在生命得着更新的见证,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然而爱德华兹也并不鼓励行动主义,因为在高举人本的行动的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苦毒和怨恨,而不是出自对上帝真理的爱慕。爱德华兹了解,行为固然重要,但行为背后是否有纯正的动机,更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这句话非常重要,弟兄姐妹,因此他也同样地批评律法主义——如果持守高尚行为的原因是为了在他人或自己面前自以为义的话,那么这样的好行为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单纯内心。只有从单纯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才会有相应单纯的行为。爱德华兹以小孩子作为我们的借鉴,柔软开放的态度、不坚持己见、凡事感恩,这些小孩子的素质是愿意向真理开放者的榜样。
最重要的问题
最后,弟兄姐妹,作者在引言当中也对我们这样说,人类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每个人探索的,莫过于以下问题,就是蒙上帝恩宠得永恒赏赐之人,具有哪些明显的素质呢?或者说:何为真宗教之本质?我们也可以思考说上帝所悦纳的真美德究竟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
尽管这问题无比重要,尽管我们可从上帝的话语里寻得清晰而充足的亮光,在宣信的基督徒之间,我们也能够彼此得到最大的鼓励,但是,在宣信的基督徒之间,彼此最大的差异也正是在这里。基督徒世界就此问题有太多不同的观点,无法一一列举,这正好说明了救主耶稣基督宣告的真理:“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7:14)
小结
综上所述,弟兄姐妹,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绝不能缺少的就是与上帝之间的这种宗教情感。当然,这种情感的维护,倚靠的是圣灵的光照,但人也当在信仰生活中不断地持守和建立这种情感。或许在不同的处境中,每位基督徒所显露出来的外在表象有所不同,但若里面的情感是真实的,那么外在的表象也势必是蒙上帝喜悦的。
另外,基督徒宗教情感的建立也是源自对真理的信服。虽然信仰生活需要真实情感的维护,但真实情感的发生与理性甄别真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如文中所强调的那样,独有情感就很容易陷入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恃之中,惟有以真理作为参照,才能对自己的情感表达加以归正,才能使我们明白何为蒙上帝祝福的情感,何为出自自我情欲的表达。
总之,本书的论证范围并不像标题所暗示的那么宽广,实际上本书主要针对的就是基督教世界当中真假情感混杂、信徒难以辨明真伪这个特定的问题,而不是综合的论述一切宗教的情感。
盼望上帝在接下来的时日当中带领我们借着这一本书的分享,让我们同得造就。求主带领我们。
祷告
慈悲荣耀的天父、爱我们的耶稣基督、带领我们的圣灵保惠师,我们感谢赞美你的恩典!主啊,愿你用你的话语来光照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什么才是我们对你真正的爱,什么才是我们在自以为的情感当中所发出的爱。主啊,愿你让我们能够分辨这些,我们愿意俯伏在你的面前,以你的圣名为大,以你的恩典为我们生命的冠冕。我们更是愿意抛开自己一切的私欲,以上帝你所喜悦的方式来作你的儿女,来执行在地上的本分;但是我们常常在自己的私欲当中,以为我们手中所做的就是你所差遣的,但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自己的努力,却没有与主同工。
主啊,愿你用你的话语来敲响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看到你今时今日在我们身上的工作,也让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你在我们身边的工作,好让我们与主同工,进入到与你同工的荣美当中。求主祝福,与每一个渴慕你话语的人同在。这样的祷告是奉耶稣基督尊贵的圣名。阿们!
好的,亲爱的弟兄姊妹,本次的分享就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将正式进入到《宗教情感》这本书的第一章——“情感的本质及其在宗教中的作用”。愿神带领我们!
相关链接:
基督教经典译著导读:《宗教情感》